知識專欄

不是沒用,只是沒被放對位置:請別再責怪那些怎樣都做不好的求職者

你真的了解那些「怎樣都做不好」的求職者嗎?他們不是不努力,而是缺乏合適的職場環境與支持。本文解析學習性無助現象,提供心理支持、職能探索與成長型思維,幫助求職者找到適合自己的工作位置。
專欄文章 發掘自我特質
  • 他們不是沒努力,而是一直努力在錯的地方

    • learnedhelplessness有位網友分享他的找工作歷程:
      他拒絕超商與外送工作,因為自己動作慢、方向感差,做過早餐店,三個月仍常出錯挨罵甚至被打;
      他進過行政工作,一出錯就被主管當眾羞辱;
      他也試過業務工作,因為口才不夠好又被開除;
      最後他說:「我也很努力在找擅長的事,但我發現我好像什麼都不行。」
      你或許會直覺認為他太玻璃心或太挑,但真相更複雜也更心痛。
    • 問題不只是能力,而是職場是否給了適配的機會
      當一個人在不同的工作場景中不斷碰壁,不一定代表他沒有能力,而是他的能力可能還沒被看見、還沒被引導、也還沒被放在對的位置上。他可能有:
      • 做事節奏較慢、需要時間熟悉流程的特質
      • 不適合高壓快節奏環境
      • 在無指導情境下容易手足無措
      • 對陌生環境適應力低,但對熟悉事物很穩定
      這些都不是缺點,但若社會和職場始終只要求「快、會講話、會自學、隨機應變強」,那麼這群人自然只能被淘汰。不是因為他們懶惰或軟弱,而是因為這個體系從未認真設計過他們能生存的位置
  • 這不是能力的問題,而是「學習性無助」在作祟

    • 請停止用一句「那你適合什麼?」來逼問他們
      許多人說:工作要做自己擅長的啊,那你擅長什麼?但對一個長期在職場受挫、信心崩潰的人來說,這句話無異於二次傷害。因為他們會開始懷疑自己是不是根本沒有擅長的東西
      事實是,大多數人都不是天生知道自己擅長什麼的,但他們有機會在工作裡摸索、修正、嘗試。
      而這些人,可能一次機會都沒有。
    • 當一個人經歷一次次的挫敗,尤其是缺乏支持與指導下的不公平對待,最終他會進入一種心理狀態,叫做學習性無助習得無助感(Learned Helplessness)。
      這種狀態下的人,會開始相信:「就算我再努力,也只是被罵、被否定、被淘汰而已。」而這樣的信念,不只打擊信心,還會讓他無法再嘗試任何可能改變現況的行動。所以,他最需要的,不是更多批評,而是三種真正有效的幫助:
      1. 心理支持與陪伴資源
        他不需要聽你不夠努力,而是需要有人陪他說:你其實一直很努力。在反覆受挫的情況下,自尊與自信會受到嚴重打擊。
        這時候,一個願意傾聽、不批判的對話空間就相對關鍵。這些資源能幫助他把過去的錯誤經驗釐清,不再全盤歸咎於自己,重新看見價值與潛能。
      1. 職能探索與結構性引導
        當一個人找不到方向,我們不能只說「去多試試看」,而是該給他一盞燈。例如這類工具與資源:
        • MBTI、DISC、Holland 等通用的性格與職業興趣測驗,幫助釐清自己的工作偏好與行為特質。
        工作適配診斷分析(如 QPA2.2),從多軸向剖析,找出可能適合的工作情境。讓你的天賦與職涯真正對上拍子。
        • 參與實務導向的就業培訓課程、政府就輔中心的轉職計畫或公益培訓,從能被陪伴與容錯的環境中重新建立信心。
        • 嘗試志工、小型實習、兼職或無績效壓力的項目,逐步累積正向回饋。
        這些都不是「立刻幫你變厲害」的工具,而是幫助你看見自己還能選擇什麼、還有希望的證明
      1. 建立我可以學的成長型思維(Growth Mindset)
        如果你目前處於的是固定型思維(Fixed Mindset):「我就是這樣的人,我永遠學不會。」
        若有適當的引導者幫助他練習轉化語言,從「我做不好」改為「我目前還不熟練」;
        或者從「我很爛」改為「我還在學,還沒到而已」;
        那麼他的腦中,會開始鬆動,給出新的訊號:或許我可以再嘗試看看。這樣的語言看似簡單,卻是讓人從「放棄人生」到「願意再信一次自己」的重要起點。
  • 給正在找方向的人一句話

    • 你不是什麼都不行,你只是還沒找到那個讓你發光的位置
      如果你身邊有這樣的朋友,也請你不要再說:「哪有這麼難找」、「你就是太挑了」。他們比誰都想要一份穩定的工作,他們只是還在找,一個願意理解、願意教、願意看見的地方。請把這篇文章,送給那個總是說「我不行」的朋友。或是,送給過去的自己。
  • 如果你也是這樣的人,請不要放棄自己

    • 你不是一事無成,你只是還沒遇到一個願意理解你的地方。你不是沒有能力,你只是被要求在不適合的地方硬撐太久了。請記得,你不是懶惰、不是不夠努力,而是從來沒被好好看見,你需要一份工具重新釐清,不是要定義你、評分你。
      • 你是怎麼做事的人?
      • 你可能在哪些環境更自在、表現更穩定?
      • 你目前的盲點與潛力又是什麼?
      這份報告會從你的性格、職業傾向與行為風格出發,畫出一張「適職地圖」,不用一次就走到終點,只要願意重新認識自己,就是一種前進。
      QPA2.2 工作適配診斷分析
      成長型思維(Growth Mindset)
columns

Explore More

從興趣的主題中尋找更多專欄

發掘自我特質

職涯志向導航

精準聚焦人才

團隊性格體檢

高效團隊關鍵